走,去老街听一出昆曲折子戏
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姬尊雨
光影流转、水袖翻飞,古老艺术点亮了江苏昆山的巴城老街。10月11日晚,江苏昆山巴城重阳曲会开幕。在随后举行的昆曲名家演唱会上,计镇华、张争耀、林继凡、顾卫英等多位艺术家轮番登台;全国各地赶来的曲友们共叙雅集,或排曲或清唱,老街上丝竹曲声悠扬。600岁的昆曲在故乡焕发勃勃生机。
巴城是“百戏之师”昆曲的发源地。明清两代,昆曲盛极一时,苏州人自发举办民间曲艺集会,以曲会友。2015年,作为昆曲故里,巴城重启重阳曲会,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。如今,重阳曲会已经成为曲友每年热切盼望的雅集盛会。
为期三天的重阳曲会通过名家演唱、庭院实景演出、非遗项目分享会等多项活动全方位展现昆曲的艺术魅力。老街上,昆曲讲座、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人驻足。10月11日下午,昆剧表演艺术家张铭荣跟曲友分享《势僧》这折戏的排演始末:“当时只有本子却没人演,传字辈老师也没学过,我下定决心要把这出戏‘捏出来’。”从新增的数板到改编的台词,再到身段动作,谈起昆剧,已经83岁高龄的张铭荣精神矍铄、滔滔不绝。讲座结束,台下掌声经久不息。
重阳曲会不仅是昆曲文化的交流切磋盛会,也日益成为昆山培养昆曲后备人才的平台。“再忙也得抽时间回来参加曲会。与海内外昆曲研究学者切磋表演,能打开青年演员的视野,收获颇丰。”在本届曲会开幕式上,上海昆剧院刀马旦演员钱瑜婷献上昆曲《金山寺》的片段。钱瑜婷是全国首届昆剧本科生,2001年,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,巴城镇在石牌中心小学成立小梅花戏曲艺术团。彼时,9岁的钱瑜婷被老师选中,勤学苦练十数载后,从上海戏剧学院10级昆剧表演班毕业。
参与曲会开幕式《猛河渡》演出的石牌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孙珑瑄身段灵活,眼神中透着自信。23年来,昆山“种”下了数万棵昆曲“苗子”,在二十多所中小学开办“小昆班”,累计培训昆曲学员近万名。这不仅为昆曲艺术输入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,也为昆曲孕育了大批年轻的观众。
如何让戏曲真正贴近大众生活,走入年轻人的世界?昆曲发源地昆山正不断探索昆曲活态化传承的新途径,努力打造一个全国戏曲艺术交流体验的新家园。
在正仪历史文化街区,全国首个集齐348个剧种的戏曲主题博物馆于2023年10月开馆。“除了策划一系列展览,每个周末还有戏曲名家在室内戏台上演折子戏。”昆山市戏曲百戏博物馆馆长费一鸣介绍,博物馆一年来接待观众超35万人次,其中40周岁以下的观众占比约为65%。
台上配乐响起,演员登场,台下听众端坐倾听。准备的椅子不够用,楼梯台阶上也坐满了游客和专程而来的戏迷。人很多,现场却十分安静,唯有婉转的曲声在空中回荡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4年10月16日 09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