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观察|虚假叙事 误导预期——起底美西方抹黑中国经济的惯用套路
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(国际观察)虚假叙事 误导预期——起底美西方抹黑中国经济的惯用套路
新华社记者傅云威 宿亮 邓茜
“中国经济将要崩溃”“中国经济增速远低于美国”“中国关键经济数据消失”“上海变成鬼城”……近期,一系列反智反常、煞有介事的报道频频出现在美西方所谓“严肃”媒体上,令人匪夷所思。
对这些报道稍加梳理,便可发现,此类说辞破绽百出,了无新意,都跳不出“双重标准”“数字游戏”“选择性失明”和“虚假叙事”等美西方抹黑中国经济的惯常套路。
这些套路的背后,一方面是长期的意识形态偏执,使西方媒体记者基本丧失了以客观眼光观察中国经济的能力;另一方面,是某些媒体受利益驱动,通过炒作抹黑收割流量,扩大收益。
“双重标准”下的“集体斜视”
美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经济时,一贯采用“双重标准”,呈现“集体斜视”症状,导致报道常常陷入角度雷同、持论极端的窠臼。
在“双标”魔怔下,美西方媒体长期在“中国崩溃论”和“中国威胁论”之间横跳:一旦中国经济出现周期性调整或阶段性挑战时,“中国崩溃论”便活跃起来;当中国经济加快恢复或某些行业取得较快发展时,“中国威胁论”便粉墨登场。
近日,部分美西方媒体宣称,中国经济放缓正波及亚洲邻国。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称,日韩等国的经济困境源于中国经济形势不好;英国《金融时报》则报道说,韩国、澳大利亚等国经济短期内难以复苏,是因为中国经济低迷。
然而,这些媒体均未提到,美国以“脱钩断链”“去风险”为名,扰乱全球市场秩序,阻挠对华贸易是相关国家遭遇困境的首要原因;也没论及,美西方极端财政货币政策对全球金融和贸易的严重冲击。此外,美西方媒体对美债危机、美国信用评级遭下调、美欧银行业危机等事件均刻意淡化,对其全球溢出效应直接表现为失声失语。
今年以来,美国《纽约时报》等媒体与政客联手,密集抹黑中国经济,一方面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给全球经济带来“令人担忧的风险”,是“终极未知数”;另一方面声称中国新兴产业依靠政府补贴获得“不当竞争优势”。这种把“中国崩溃论”和“中国威胁论”相提并论的做法,根本不顾忌公众对他们的信任危机。
他们刻意忽略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七国集团总和,以及中国经济近年来年均增长率远高于世界经济、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增速等基本事实。他们在攻击中国经济政策时,对美国推出包含高额补贴条款的《通胀削减法案》等保护主义措施,均绝口不提。
深陷双标思维的美西方媒体,不仅对不同主体无法做到一视同仁,对同一主体不同时期的报道,也无法保持一致,以至于经常出现前后“穿帮”的状况。
2022年6月,英国《经济学人》报道称中国严格的防疫政策导致经济“失去活力”;半年多后,这家媒体又称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会扰乱世界经济,带来“痛苦副作用”。
可见,众多美西方所谓“主流媒体”的大量涉华议题设置,本质上已沦为一遍遍重复“都是中国的错”和“中国做什么都是错”之类的陈旧话术。
玩弄“数字游戏”欺骗公众
美西方媒体往往自诩为专业、公正,喜欢旁征博引数据佐证观点。不过,仔细分析后却会发现,其所谓“专业性”主要体现在玩弄“数字游戏”方面,即用看上去光鲜但不够真实全面的统计工具为美西方粉饰太平,用具有低估效应的统计工具抹黑中国经济。
一个值得解剖的典型是,8月26日《经济学人》在杂志封面报道中说:“(中国)经济二季度年化增长率只有令人失望的3.2%,而让(中国)情况看起来更糟糕的是,一项重要预期显示美国经济年化增长率近6%。”
须知,疫情前的十年间,美国经济年均增速仅为2.25%,如今怎么可能达到6%?而中国经济3.2%的增速又从何而来?《经济学人》之所以得出如此违背常识的论断,是因为刻意不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6.3%的数据,而是根据二季度环比增幅0.8%,用“环比折年率”的方法,即假定未来三个季度保持同样环比增幅,折合得出年增长率。环比折年率得出的数据显然低于同比数据。
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同样使用环比折年率法衡量美国经济,那么按年率计算美国二季度经济增幅是2.1%,仍然低于中国经济增幅。然而,《经济学人》偏偏没有对中美经济数据做同口径估算。